细宇科技专业高效
型式检验**
工程复试**
**报告**
详细价格来电咨询
依据《*住房和城乡51号令》、《建设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管理暂行规定》、《建筑工程消防设计审查验收工作细则》等相关法律规定,具有防火性能要求的建筑材料、建筑构配件应使用合格产品、符合规定的标准保证消防施工质量。如果使用的产品不符合标准存在质量问题是会导致消防验收不合格的
通风管道按形状一般分为圆形、矩形、螺旋形等,是一种常见的建筑用构件,尤其是当今社会人们对空气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情况下,净化系统、中央空调系统、环保系统、工业通风系统等大量使用通风管道产品,使得通风管道成为日常随处可见的建筑构件。
作为建筑中的重要主要部分,既能提升建筑美观,又能传播特定温湿度的空气,但其消防也不容忽视。当发生火灾时,管道内外部能否抵挡住火焰的冲击或者能抵挡的长时间是多少,关乎整个风管系统能否正常使用,以及火灾范围的扩大情况,耐火性能已成为评判其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
为此,我国制定颁布通风管道耐火性能的检验标准GB/T 17428-2009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对风管耐火极限的要求:
风管穿过防火隔墙、楼板和防火墙时,穿越处风管上的防火阀、排烟防火阀两侧各2.0m范围内的风管应采用耐火风管或风管外壁应采取防火保护措施,且耐火极限不应低于该防火分隔体的耐火极限。(通常情况,防火隔墙耐火极限2.0h;楼板耐火极限1.5h;防火墙耐火极限3.0h。)。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对风管隔热的要求
当吊顶内有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
注:排烟风管设置隔热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烟气引燃吊顶内的。车库无吊顶,且都是机电管线,无,从隔热要求来看,车库排烟风管*设置隔热措施。当吊顶内无时,也*设置隔热措施。
耐火极限定义在标准耐火试验条件下,建筑构件、配件或结构从受到火的作用时起,至失去承载能力、完整性或热性时止所用的时间,用小时表示。
风管的耐火极限包括风管的耐火完整性和风管的耐火隔热性,两者需要同时满足。与结构梁、柱子、承重墙不同的是,风管*满足耐火承载能力。
耐火完整性针对的是“火”,即风管在火灾中需保持结构完整性,不能被烧穿、烧烂、烧毁;耐火隔热性针对的是“烟”,即风管内的高温烟气不能引燃周围。
由此可见,风管耐火极限要求已经包含了风管的隔热要求,如房间吊顶内的排烟风管满足0.5h耐火较**,*再进行隔热处理。

机械加压送风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竖向设置的送风管道应立设置在管道井内,当确有困难时,未设置在管道井内或与其他管道合用管道井的送风管道,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2 水平设置的送风管道,当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未设置在吊顶内时,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1.00h。
排烟管道的设置和耐火极限应符合下列规定:
2 竖向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立的管道井内,排烟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3 水平设置的排烟管道应设置在吊顶内,其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
当确有困难时,可直接设置在室内,但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0h。
4 设置在走道部位吊顶内的排烟管道,
以及穿越防火分区的排烟管道,
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00h,
但设备用房和汽车库的排烟管道耐火极限可不低于0.50h。
4.5.7 补风管道耐火极限不应低于0.50h,当补风管道跨越防火分区时,管道的耐火极限不应小于1.50h。

管道隔热要求
《建筑防烟排烟系统技术标准》GB51251-2017
4.4.9 当吊顶内有时,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进行隔热,并应与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
为了防止排烟管道本身的高温引燃吊顶中的,本条规定安装在吊顶内的排烟风管应采取隔热措施,如在排烟风管外,包敷具有一定耐火极限的材料,并与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
举例:隔热材料选用玻璃棉,计算环境温度35℃,烟气温度280℃,表面放热系数8.141W/(m²
金属风管的制作和连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排烟风管的隔热层应采用厚度不小于40mm的不燃绝热材料,
绝热材料的施工及风管加固、导流片的设置应按现行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43的有关规定执行。风管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吊顶内的排烟管道应采用不燃材料隔热,并应与保持不小于150mm的距离。
公司凭着团结,务实,敬业,奉献的企业精神,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拼搏和积开拓,在山东市场享有较高的信誉。
http://18600007559.b2b168.com
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兹委托授权北京细宇检测科技有限公司在限定销售区域为河北省、河南省、天津市内的建材类产品检测及不限定销售区域的特定产品防火材料、保温材料、混凝土及墙体材料、塑料管材的产品检测。北京细宇检测科技有限公司所发信息中的质检由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检测、报告由北京建筑材料检验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出具。